姬姓王氏应为黄帝现存最大遗脉
2020-03-09 10:15:53
  • 0
  • 0
  • 11
  • 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寻找黄帝遗脉有助于厘清中华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本文作者为此而作并向即将到来的黄帝诞辰4736周年纪念日献礼。黄帝的相关史料很多,也有很多是通过一代代传说流传下来,本文将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合理推断。通过全面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姬姓王氏应该是黄帝最大及最具代表性的后裔。

一、黄帝的最大遗脉存留于周朝姬姓封国后代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在位期间,发展农业,创建龙图腾,社会安定,文化进步。中国古文明所有标志性的,诸如衣食住行、舟车、衣裳、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学、药物、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伞、镜的创造发明,几乎都发源于那个时代。

史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这些后裔在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大都已经脱离黄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国或部落,有了独立的姓和氏。不过,要论最能代表黄帝的姓氏后裔的应该首先还是要从姬姓去寻找,按照黄帝姬姓皇室一脉延伸,就能寻找到黄帝目前现存的后裔。

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黄帝最为正统血脉应该是嫡长子一脉相承。黄帝的正妻为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有2子,长子叫玄嚣(少昊),次子叫昌意。玄嚣为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相比之下,玄嚣这一支脉应该更为正宗,但其商朝后代这一支脉在商朝灭亡后逐渐走向式微,且已不可考证,反倒是作为周朝的后裔得以繁荣昌盛。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后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53个,但随着诸侯国繁衍的后裔越来越多,全国就一个姬姓,就变得不好区分了。所以,周王下令所有姬姓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的后代们,都改以自己的国号为姓氏。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这也是所谓的中国人遂自称“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的最根本原因。基于此,周王室与黄帝之间的正统血缘关系就更加凸显了。

这些姬姓封国的后代大多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父祖的名号为姓氏,故虽然姬姓在中国上古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因此,黄帝后裔的最大姓氏应该在周武王所分封的各种诸侯国的后裔去寻找。据了解,在周武王分封姬姓国53个之后,由姬姓直接衍生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他们占据了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而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汉族姓氏的起源。这样,由于姬姓后裔姓氏众多,我们很难对此进行一一考证,只能先从这些姓氏中,找出一个目前人口最多和影响力最大的姓氏,作为黄帝后裔的最大遗脉。

二、姬姓王氏为周王朝后裔第一大姓氏

既然确定了黄帝的最大遗脉存留于周朝姬姓封国后代,那么就会很容易找出其最大遗脉了,这首先需要看人口数量,而周王朝姬姓后代人口数量最大的当属王氏。

史料记载,王姓人口在很长的历史长河中均为第一。宋朝时期,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明朝时期,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一大姓。

2007年,中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进行统计,王姓成了中国的第一大姓。据新华网2013年04月15日发布的消息,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在其发布的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人口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分别有9500万、9300万、9000万人,三姓人群约占中国总人口的21%。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但如果再算上海外人口的话,恐怕是要突破一个亿。

不过,作为中国三大姓的王、李、张人口数量排名也不是固定的,位置经常互换。2006年发布的“百家姓”排行榜中,“李”姓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姓。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李姓也是中国第一大姓。但是,李姓显然不具有黄帝血统,或者血统比较复杂,与少数民族混血较多,比如唐皇李姓就拥有相当的胡人鲜卑族的血统。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当然,王姓也并非纯粹来自于姬姓。王姓主要有以下几个滥觞。

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约公元前567年—前547年),姬晋,字子乔,又称王子晋、王子侨。姬晋为周武王之23世孙,黄帝60世孙。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晋之弟姬贵嗣位,是为景王。姬晋之子宗敬后仕周为司徒,看到周室衰败,天下大乱,便请老辞官,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氏,尊太子姬晋为姬姓王氏始祖。对此,有很多史料予以佐证。《新唐书》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唐代王氏墓志铭也记载:秦大将军王翦,是周灵之子后代。

先秦时期,这支及姓王氏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不过,即便是姬姓王也不都是来源于姬晋。经过考证,姬姓王氏共有如下三个分支:

(1)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2)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3)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 南北朝时高丽人, 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 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在所有这些王姓中,姬姓王姓显然最为符合黄帝血统,而姬姓王中又以周灵王之子太子姬晋为正统和尊贵,其后代也最为庞大和显赫,人口占据了王氏的绝对部分。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所有这些绝大部分都是姬姓王氏,只有类似于北海王氏等很少几个姓氏不属于姬姓。基于此,完全可以肯定姬姓王氏是中国王姓历史中最具广众的姓氏。也正因如此,周灵王之子太子姬晋(王子乔)被称之为姬姓王氏开宗之祖,并被奉为“天下共王”,姬姓王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黄帝的最大后裔了。

 

    三、姬姓王氏群星灿烂,为中华第一望族!

王姓公认为为世界第一大姓氏,之所以被如此封号,数量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王姓还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渊源最为深广、文化沉淀最为浓重的姓氏。中华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后”,可称王者之族、帝王之后。几千年以来,王姓英才群星璀灿,光耀华夏,可称古万世王族,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望族!

自汉代以来,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人才辈出、蜚声中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王姓的名人人数最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记载,有2360位名人是王氏人口,占总人数的5.19%,排在第一位(请参阅图片)。两千年以来,风流人物不断迭出,王充、王安石、王莽、王昭君、王羲之、王维、王勃、王夫之、王阳明、王实甫、王国维......数不胜数!

2016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52—2015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3000多名高考第一名展开追踪调查发现:高考状元以王姓最多!报告显示,1977—2015年中国大陆省级高考第一名中,王姓第一名人数最多,有139人,居2016中国大陆高考第一名姓氏排行榜100强榜首;李姓132人,列第2;刘姓和张姓各127人,并列第3。

当然,所有这些王姓名人望族不一定都归属于姬姓王氏,但如果认真溯源,就会发现这些名门望族、盖世名人绝大部分都应归属于姬姓王氏。姬姓王氏为何如此人才辈出?本文认为,黄帝以至周王室一脉相承的正统血脉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作为姬姓王氏的周灵王太子姬晋(王子乔)的优秀基因起到了关键作用。

史载太子晋(王子乔)“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喜爱静坐吹笙,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其高超的聪明才智可以从以下典籍可以看出。

(1)太子晋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

(2)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

(3)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4)先秦,《逸周书》太子晋解之章。孔子删诗书,至此曾投笔叹曰:“惜夫,杀吾君也。”

(5)战国时期,屈原《楚辞·远游》篇:“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畄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歺六气而饮沆瀣兮,嫰正阳而吸朝霞。保神明之清兮,清气入而粗秽除。顺风而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而和德”。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智慧和正义的象征,这也是姬姓王氏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辈出、中华第一大望族的天然根基。不过,姬姓王氏也有一个特例:作为帝王后裔,世界第一大姓氏,居然没有出过皇帝,何以如此?本文认为这应该是与姬姓王氏后裔承继了姬晋的才子智慧气质有关。一般来讲,谋取皇权需要极深的城府和高超操弄权术才行,但才气大的人的气质往往傲慢而清高脱俗,这种人很难精于权谋,这种特质是很难攫取很大的权势的,更难以取得皇权,或者即便取得一时也不能稳定一世,王莽就是明证。纵观历史,姬姓王氏后人往往不恋权贵,隐居和辞官者较多,而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诗人等众多,充分验证了姬姓王氏的才人气质特征。

王姓当中,也有一位能够称得上皇帝,但他并没有为历史学家认可,他就是王莽。王莽也是一个才气和品位都很高的人,他在所建立的新朝前后在位十五年,一度被认为是“周公在世”,一时十分尊崇。王莽上台后,推行的一整套改革制度,某些一些理念都十分超前,甚至被认为是“穿越者”。姬姓王氏虽然没人当过皇帝,但凭借其聪明智慧,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地位都非常崇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讲的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姓作为一个世家大族在当时的声名显赫。

 

四、姬姓当路王氏具有溯源黄帝的正统血缘谱序

孔夫子云:“三世无谱者野人也”。“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记帝王之历继,裁臣子之贤奸;谱志祖宗之功德,序世代之源流。”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中云:“欲强中国必合一姓之族为宗族,合汉满蒙回藏之族为国族。族愈大则国愈强,国族愈固则国家愈永。合宗族,合民族乃第一要务也。”修史续谱实为利国利民,利家利族之大善事也。下面就各种史料和考据,谈谈自己作为姬姓王氏后人所在的当路王氏族谱及身世来源,从而进一步理清黄帝遗脉。

周的始祖是后稷,但那个时代由于文字还处于萌发时期,不可能有详实的家谱记录。按照《尚书》等先秦典籍的说法,后稷应生活在舜禹时代。《国语》记载:“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这就是说,周族由后稷创业开始,到武王即位以前为止,周族先后曾经历了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及文王等15位先祖。但《孟子》说舜与文王,“世之相去千有余岁。”但如果按照这个族谱记载,就意味着在100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周人仅仅经历了15位先祖,这是不可能的,史学家也都质疑其所说世系的可靠性。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上述世系族谱仅取录有功绩或重要的人物,而遗漏其余的人物。

现在发现,《四川省重庆府川东道璧山县天池古氏谱》(清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手抄本,四川大学古大田教授珍藏)所记载的周人代系更具有可靠性,而且代系与时间也基本能够吻合。根据这部珍贵的古氏族谱,我们可以溯源周人先祖到姬姓王氏的姬姓族谱如下。

黄帝(1)→玄嚣(2)→蟜极(3)→帝喾(4)→弃(5)→不窋(6)→鞠陶(7)→育(8)→抚(9)→拔(10)→膺(11)→胜(12)→含章(13)→郝(14)→乾(15)→公刘(16)→堃(17)→庆节(18)→皇仆(19)→太素(20)→国华(21)→差弗(22)→绍穆(23)→承启(24)→殷仲(25)→怀德(26)→毁隃(27)→超(28)→公非(29)→至详(30)→尚贞(31)→高圉(32)→亚圉(33)→公叔祖类(34)→古公亶父(35)→季历(36)→周文王姬昌(37)→周武王姬发(38)→周成王姬诵(39)→周康王姬钊(40)→周昭王姬瑕(41)→周穆王姬满(42)→周共王姬繄扈(43)→周懿王姬囏(44)→周夷王姬燮(45)→周厉王姬胡(46)→周宣王姬静(47)→周幽王姬宫湦(48)→周平王姬宜臼(49)→姬泄父(50)→周桓王姬林(51)→周庄王姬佗(52)→周惠王姬阆(53)→周襄王姬郑(54)→周顷王姬壬臣(55)→周匡王姬班(56)→周定王姬瑜(57)→周简王姬夷(58)→周灵王姬泄心(59)→太子姬晋(60)。

有人认为,作为周王室正统血脉应该是东周时期的王室直接后裔,但随着周王朝覆灭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一支的血脉也就逐渐走向式微了,反倒是改为王氏的姬晋后裔成为了黄帝的最大望族。可以肯定,迄今为止,作为黄帝的直系后裔,唯有姬姓王氏以其世界第一大姓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史上。姬晋之后裔改为王氏后,有利于掩盖其周王室后裔的血统身份,加上对周王室和姬晋的优秀血统的继承,使其最大程度地得以进行不断繁衍壮大。这样,看似是历史的偶然一幕,却使其极大保留了黄帝和周王朝的血脉,太子姬晋为此起到了极为巨大的关键作用。

当路王氏,因濒临东海,又称之为东海当路王氏。当路王氏溯源黄帝,脉承周姬,得姓于周灵王的嫡长子——太子晋(姬晋),在血缘关系上当为帝王贵胄。然而,相比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堂王氏,当路王氏显得名望不足,但当路王氏发祥时间相对更为久远。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可溯源为晋公的十八世孙翦公,与作为当路王氏开宗之祖的晋公之十八世孙熙同辈,二者均为战国后期和秦朝初期人,均在秦朝为官,但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的开宗之祖却分别为翦公的曾孙,这就比当路王氏的发祥时间晚了三个代系。

晋公之十八世孙沛邑王熙,为当路王氏开宗之祖,是为周武王40世孙。熙公,战国时齐国画邑王蠋之子。蠋乃齐之相国,燕破齐,乐毅备礼说蠋仕燕,蠋自尽捐国。其妻携子熙隐寓沛邑。秦初熙公任南阳郡尉,开汉之元勋,封安国侯,拜右丞相,迁太子太傅,为当路王氏开宗第一宰。熙公第七世孙王尊,西汉成帝时官拜京兆尹。其时奸臣弄权,尊公毅然辞官,跨海登舟,游于东海,见东有大山(云台山)西有环海,雅景可观,赞曰:“此乃仙山宝地,后世必出人杰。”遂于汉哀帝元年(公元前6年),率家卜居东海(云台山),并于向阳处设宅立庄,命名当路。训导子孙“当仕路,忠民权,功于国,荣于家”。尊公遂成当路王氏开基之祖,并奉王熙为一世祖。当路村由汉代王尊立于公元前六年,“当路”村名取之于“当仕路”的家训,现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办事处当路村。由此算来,“当路”这个古村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而从当路王氏一世祖王熙算起,当有二千二百八十余年。

熙公之三十九世孙王祐,事宋太祖、太宗,拜兵部侍郎。忠孝清节,天下望为相,而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祐公子孙皆贵显,次子旦拜相位至三公,乃名其庐曰:“三槐堂”。苏东坡作《三槐堂铭》以颂之。三槐堂自此名扬天下。

熙公之五十四世孙王玘,明初生于当路,玘之父王道,镇西将军,年七旬仍镇登州。尝示儿玘曰:“父身许国,孝道难全,儿须守基当路,替父尽未尽之责。”玘尊父训,移孝作忠,克绍箕裘。现当路王氏多为玘公之裔。

熙公之五十九世孙,玘公之六世孙王鸣鹤,明两广挂印总兵,时誉“天下将才第一”,卒于任,赐葬故里,立祠享祭。中兴当路王氏,功在千秋。鸣鹤公十六世孙王宗璠,字公玙,清末生于墟沟,民国时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江苏省民政厅长,达练廉洁。其子孙多侨居海外,皆英才。祖基当路,古在海中,因人丁日增,历代皆有迁徙之家。

明初移民,几十年间,当路王氏内迁七八,大多至沂州、青州、济州等地。当路王氏五十三世遗公之七子俱北迁,其长子悌,字伯政,迁赣榆兴庄,现有数万子孙,其十六世孙王玖兴,为哲学泰斗,世界闻名。二子忻字伯敬,迁赣榆垒墩;三子明,迁山东烟台;四子亮,迁山东沂水;五子玉,迁安丘寿山庄;六子良臣,迁日照张仙,其后裔王尽美为中国共产党之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者。七子义臣,迁山东台头庄。又据王达之子内迁谱记:长子王彦,迁淮阴十三塘。二子璋,迁沂州兰山朱樊,璋公第十三世孙王得胜,清挂印总兵,一品官秩;子孙俱荣。瑱公,字国平,迁郯邑,开基白莲峪;彦明公,迁诸城东武;瑗公迁沂州费城马庄,容公、瑄公迁安丘赵戈,遨公迁日照岚山等等。

清初裁海,当路王氏仅留九朋公、九思公、大绍公、大本公等族兄弟四人守基故里,现当路村王氏住户皆此四公之后,其他族众皆迁离当路,大多落籍苏北鲁南地区。根据连云港当路村家谱,目前当路王氏后裔的续谱为:“兴、恒、统、续、永、怀、志、德、吉、善、维、之、福、寿、双、全、喜、庆、有、余 ”,其中“兴”字辈是当路王第68世王氏后裔。而作者本人所在辈分序列为“德、升、运、延、其、统、贻、祥、喜、庆、有、余”,这与当路村家谱的辈分序列和辈字对应存在差别,估计是因为其所在的分支长期迁徙后所带来的误差以及遗漏所致,但就喜、庆、有、余三辈一致性来看,应该还是有迹可循的。考虑到王玖兴为当路王氏第六十八世孙,故应该按“德”字辈往后对照比较合理。如此,作者本人的“其”字辈,基本上应该与“之”字辈相当,应为当路王氏第79世孙,为周武王第118世孙(代数计算误差不会超过上下2代)。

当路王氏的当路村,现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办事处当路村,位于著名的花果山国家5A级风景区内,是为当路王发祥地。花果山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先进单位,中国十佳旅游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全国“黄金周”旅游直报点和全国空气质量预报系统点。“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数次远赴海州讲学论道、登山望海。《西游记》、《镜花缘》两大世界名著诞生于此。

海州区地处黄海之滨,城区位于花果山、锦屏山之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三角经济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汇点,为连云港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约300年前,城区随海岸线东移变迁,到近代特别是1925年陇海铁路修至大浦港,以民主路老街为标志的新浦商业日渐繁盛。城区位于花果山、锦屏山之间,辖区蔷薇河、盐河、玉带河环山绕城,10余条大小河流分布境内。

当路村历史悠久,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然保持村名不变,极为难得。当路村是古代云台十八村中最古老的村庄,不仅有狮子峰、华严寺遗址、王朗墓遗址,王氏宗祠、王鸣鹤墓碑等名胜,而且物产丰饶,人才辈出。《嘉庆海州志》等史料也确实可证实当路村为王氏聚族而居之地,且人才辈出。在长达1300年的科举长河中,云台地区仅在明代考中三名进士,而当路王氏就有两名:一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王氏第五十三世祖王璟,巳末科进士,明史有传;二为明万历 (1586)王氏第五十九世祖王鸣鹤,丙戌科武进士,挂印总兵,封征蛮将军,钦定世袭候都督公,一品服俸。当路不愧为古东海郡之名村。

作者王江火(王陈),源出以姬晋(王子乔)为开宗之祖的分支——当路王氏。乃黄帝155世孙,周文王119世孙,姬晋(王子乔)96世孙,为周文王、周武王三千年之后。作为黄帝、周文王、姬晋(王子乔)之直系后裔,王江火曾专程于公元2016年8月29日祭拜黄帝陵,2018年5月26日祭拜子乔祠(图为作者现场自拍)。

王江火在人文思想上对周文王有极大的承际关系。三千年前,周文王作《周易》,一举奠定了古文明意识形态;三千年后,王江火创作了《在之演化》、《统一信息论》、《新文明》、《紫微星明》,开启了新文明意识形态。周文王演易所奠定的文明形态在三千年后通过新文明得以发扬光大,正所谓“文王古文明三千年偃武,江火新时代两百岁修文”。

【王江火的生物学名片】总星系群→室女座超星系团→本星系群→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灵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族→人亚族→人属→人种→智人→新人→黄帝(姬轩辕)→后稷(姬弃,黄帝玄孙)→周人→周文王→姬晋(王子乔,姬姓王氏开宗之祖)→王熙(当路王氏开宗之祖)→王江火(黄帝155世孙,周文王119世孙,姬晋(王子乔)96世孙)。

适逢黄帝农历三月三生辰纪念日前夕谨作此文以纪念黄帝诞辰4736周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